才三十个?
听到赵楷报出的取士数量,下面一群举子就都露出失望的表情了!
三年一次大比,一次才取三十个进士......虽然中了进士能直接入翰林学士院,成为天子近臣,看上去前途光明。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@gmail.ㄈòМ 获取
但是数量实在太少了,这个中签率也太低了,全天下那么多的士子,怎么够分?
“官家,一科取士三十人也太少了吧?”
“是啊,我等苦读不易,您就多给几个......几百个额度吧!”
“官家,老拙读了一辈子的圣贤书,如今终于学问有成,如果还和以前一样,老拙至少有个特奏名进士可以中啊!”
“官家,天下间的读书人如此之多,便是一科取三千都僧多粥少,三十如何够分?”
“对啊,天下那么多的官等人去做,一科三十个进士哪里够用?”
“请官家无论如何再多给些名额吧!”
等一群陕西士子回过味儿来,也不举手了,都张开喉咙嚷嚷了起来——今儿不是言者无罪吗?那就得放开了发言啊!
得据理力争啊!
要不然一科三十士的额度敲定,大家伙儿还怎么当官?
什么?还有明法、明算、明工、明医、明农、明匠等实科可以考?那也得会啊!
宋朝早期,还有更早的五代隋唐时,科举考试倒是不唯进士,而是有一大堆的杂科和进士科一块儿考的。可是从北宋中后期开始,科举考试开始出现“诸科皆下品、唯有进士高”的局面。
一方面进士科的取士人数越来越多,在官场上的前途越来越好;一方面杂科越来越受歧视,地位比武官和宦官都不如。
靠技术当官的,在宋朝叫伎术官......花魁娘子叫伎女,都是一个“伎”啊!
而且杂科也不容易学啊,律法、算数、营造、医学、农牧、匠作......哪一门都不比《四书五经》容易,学这些又难又没用的,还不如好好读书去考进士呢!
考得人少了,朝廷也不重视,所以到了后来干脆就不开杂科了,就是文武两科进士让人来考。
而且文武两科主要都是考作文......只是文进士的题目从《四书五经》中找,武进士的题目从《武经七书》中找。
另外,武进士需要考一下拉弓——不能算考射箭,因为不需要中靶,能拉弓就算通过。
所以有两把子气力的读书人,只要把作文写好了,再把《武经七书》背一遍,就算兼修文武了。
如果没有力气,也考不上文进士,那么只需要多过几场发解试,混个免解的资格,就能往特奏名进士发展了。
从性价比而言,学写作文是最划算的!
可怎么一来,不仅砍人的活儿干不好,连科学技术也会停滞不前啊!
原因很简单,朝廷不重用,下面的知识分子就不去钻研,也许有那么几个读书人会在作文写烦了的时候研究一下杂学,但终究是极少数......而科学技术这事儿不能光靠不认字的文盲手艺人去搞啊!
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啊!
而且,赵楷还是有一肚子的“第一生产力”等着传授呢!
而在传授之前,他不得先踅摸一批懂点科学技术的读书人?不得靠他们把各式各样的学堂给支撑起来?
所以进士科的数量一定得大大的压缩,同时......进士还得精品化!
进士必须比杂科入仕和立功当官更难,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热情才会从《四书五经》转向杂科实学,转向从军立功啊!
而精品化后的进士,因为都是允文允武的人才,既可以从军打仗,也能发去前线地区当地方官,可以大用的比例自然就高了。
不过赵楷所推行的这套新科举政策,肯定会招致读书人的反弹......这也在他的意料之中,这也是赵楷把这次科举会试的地点摆到开封府的原因!
对于现在的群情激愤,他也早有准备!
“咚咚咚咚......”
就在紫宸殿前的举子们“畅所欲言”的时候,一阵急促而沉闷的鼓声忽然响了起来!
而且越来越响,越来越急!
现在开封府可是一座前线堡垒啊!
这鼓声是什么意思?
是预警吗?
金贼来袭?
还是黄河大坝......
想到如潮而来的金贼和比金贼还可怕的洪水......绕是陕西士子,也都有点发不出声儿了,刚刚还闹哄哄一片的紫宸殿前,就渐渐安静了下来。
就在这时,天策御帐军的统制董金刚大步流星的走了进来,飞快的到了赵楷的御座前面,叉手行礼,然后大声奏道:“官家,金贼大军已经到了开封府城东南30里开外的陈留了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