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元殿比邻福宁殿,相距不过百十丈。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@gmail.com 获取最新地址坐在福宁殿小书房里,推开侧壁的窗棂,便能望到慈元殿的主殿。晨昏之时,主殿内灯火亮了,还能依稀望见殿中往来的人影。
凌励进殿去看过一次,以殿内光线昏蒙为由,让宫人在穆妃寝榻一侧加了一组灯架,于是每每入夜,他便能望见被烛火投照在纱窗上的她的影子。她几时入睡,几时起身,他足不出户,也一清二楚。
沈著到小书房议事,总见凌励掀开侧壁窗棂前的纱幔往外窥看,直到有一日他在书房等候时也去那里望了一下,方才发现其中玄机。
他不由得暗自摇头。陛下爱穆妃,虽近在眼前却难以靠近,可谓咫尺天涯。自己与金瑶虽无法朝夕相守,却好歹心意相通。
不单后宫之事令凌励烦恼,自从吏治改革以来,前朝诸事更是暗潮涌动,凶险不断。一些丢了官职减了薪俸的恩荫官员与削减了岁俸的宗亲勾结起来,处处阻扰新政推行。若是明着来,依着凌励的性子,也是见招拆招,并无大碍。难的就是这些人玩阴的,凌励能感觉到症状,却抓不着背后的主使,除不尽病根。
“陛下,科考改革法一出,下面群情激动。我们的新法在明经基础上增加了策论、法理,不单备考多年的士子反对增加科目,就连学堂里的先生也有些抵触,认为新法弱化了经义,动摇了治学根基……”
听着沈著的汇报,凌励有些头疼。治国与带兵打仗完全不同,打仗有明确的敌人,即便敌人狡猾凶残,毕竟目标就在那里,可以去琢磨破解之法。治国却无定式,下发的国策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,有时旧疾未除又添新病,烦恼不断。
为此,凌励特意将舒世安请进宫来,细问治国良策。舒世安道:“治国并无良策,只能因势利导,顺势而为。”
“请舒卿为朕细解。”
“荀子将百姓比喻为水,水的特性就是自上而下、自高至低流泻。要防止河水漫漶横流,疏导清淤非常重要。陛下现今推行之法,便是对症而下的清淤之法。然而有些河道年久失修,还有些地方因地震山崩,地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,这便需要开渠引水,另寻他途。”
“舒卿提的均公田、厚农桑、减徭役、兴百业之策,可是他途?”
“臣提出的这几策,与陛下推行的吏治、科举改革,都是对症的清淤之法,无非是一则对百姓,一则对官僚,一则徐缓,一则急进而已。”
凌励急切道:“那舒卿所谓的他途,具体为何?”
“臣也不知。”舒世安摇头道。
“朕诚心问政,舒卿却说不知?”
“臣的确尚未想出更好的办法。南越建国一百五十余载,历代君臣鞠躬尽瘁、群策群力构建了如今的治国体系。臣以为,这套体系虽非至善,却也实用。”
凌励皱起了眉头,“舒卿的意思是,朕的改革多此一举?”
“臣不敢。臣只是觉得,治国与治军不同,铁血手段、雷霆之法外,还应恩威并施,和风化雨。”
“舒卿认为,朕应该对那些尸位素餐的禄蠹之辈和风化雨?”
“臣明白陛下想要整饬吏治的初衷,可是自古有言:水至清则无鱼,陛下希望这南越的天下,是水草丰美、鱼虾满塘的泥塘,还是静水无波、清明无垢的水井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