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线电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,各国先后出现了重大发明,推动无线电技术迅速成熟并走入商用,已经具备了相当雄厚的技术基础。
1873年苏格兰人j.c.麦克斯韦尔提出了电磁场理论,他第一个设计了无线电收信和发信装置,文章刊登在1898年一月在伦敦发行的《模型工程师和业余电工》杂志上。
19世纪末
大洋王国世界通讯公司已经用大功率庞大天线,实现了跨太平洋无线电传输,并且在商用领域得到长足发展,相关无线电发射和接收塔一一落成,迅速编织了一个遍布全球的无线电收发网络。
与此同时
1897年,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在输掉了相关专利官司后,改变技术路线用大功率天线实现了跨越大西洋的无线电通信,并且成立了马可尼通信公司,试图在无线电市场上分一杯羹。
无线电技术应用是对电磁现象的深入发掘,摆在李福寿面前的黑科技就是无线电测距仪,如果能比原来历史上提前数10年研发出来,将会实现弯道超越,真正确立大洋帝国海上强国的地位。
从某种意义上来说
无线电测距技术若能够实现突破,其意义不亚于火箭飞弹,具有改变海洋争霸局势的关键性作用。
在大舰巨炮时代中
普遍应用的是光学基准测距仪,一般来说仪器越大越精准,大都会级战列舰上应用的光学测距仪高度超过10米,属于测量比较精准的光学仪器了。
光学测距仪主要瞄准敌方战舰突出部位,例如烟囱和司令塔,以此为基准进行测距,从合像测距仪读取的距离数据,是根据敌方舰首涡流判断的敌舰航速,都非常的“不精确”,只能得到“近似值”。
这样的“近似值”输入后,在人多手杂的火控台上,误差被不断累积,最后炮弹发射通过长达数十秒的飞行后,误差被放大到匪夷所思的地步。
所以现代海战强调火力密集度和覆盖,在多轮炮火射击后不断修正,才有可能打出“跨射”或“近矢弹”,这就意味着射击数据正确,命中敌舰只是时间问题还有一点点运气。
作为世界海洋霸主,英国极端重视战舰观瞄设备的研制,根据李福寿得到的内部机密消息显示;
英国皇家海军投入巨资秘密研制了电力传导仪器,并且即将获得成功。
它能用电力指挥和控制炮塔转动,控制室将设在前主桅信号塔之上。目标的探测数据由fq-2光学测距仪获得。进一步数据计算后,得到的便是敌舰目标航向、航速的变化数据,最通过电传导输入威格士射距钟,引导战舰主炮发射。
这是电气化技术在战舰中最新的应用,属于顶级机密科技。
李福寿能够得到的机密消息就是英国方面大概的技术路线应用,而没有具体的技术细节,德国人同样在这方面花费巨资进行秘密研究,力求实现反超。
正因为这样,让李福寿看到了弯道超越的机会。
庞大的铁甲战列舰并不可怕,大口径火炮也不可怕,最可怕的是这样的战舰能够打出精准的炮弹,这绝对是敌人的噩梦。
英国和德国人的技术路线走岔了,他们试图用现代电气化技术改造机械技术,骨子里实质上还是依赖机械技术,虽然能够提高射击精准度,但是提高的幅度有限。
李福寿的设想是掀桌子,若能提前发明数十年后才出现的无线测距仪,对敌舰目标进行持续不间断的测量,就能得到敌舰精确的航向、航速信息。
剩下的事儿就简单了,调动主炮猛轰就是了。
后世很简单的一项无线电科技,在当今世界却是颠覆性的尖端黑科技,足以改变世界面貌和很多国家的命运。
很多时候,并不是当今时代无法孕育出后世出现的科技,而只是因为时代目光局限,没有想到这样的应用领域,无线电测距是如此,雷达技术也同样如此。
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,那就是需求。
飞机没有对国家安全形成巨大威胁,发明雷达有啥用?
难道,仅仅是用来监控天空中的鸟类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