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了明朝崇仁学、白沙学、河东学、三原学、气学、实学等数个学派。
虽然有的已经消失在历史中,有的已经被理学兼并,但由此可见,二人并非一定要学心学。
陈献章的白沙学;吴与弼、胡居仁的崇仁学;吴瑄的河东学,王恕的三原学,丘濬的实学,都是当时名门学派,这几人在儒学的造诣,连王阳明都不敢自诩胜过他们多少,甚至只能自称晚辈后进。
这些人之所以投奔王阳明门下,不过是因为心学符合自己治学理念而已。
所以王阳明只能各打五十大板,这也是为何王阳明对于大礼议事件,从来不开口的原因之一。(个人猜测,当不得准)
面对老师的责骂,二人自是不敢多言,一副惟师命而从的样子。
“至于刚才叔贤所言,此刻进京,我也思索了一番,是时候该面见天子了!若是再推迟下去,只怕有失人臣之礼。”
王阳明经过再三考虑,还是决定入京一趟。
因为屡屡辞命,皇帝不但不允许,反而三天两头派锦衣卫前来催促,即刻入京谒见。
王阳明说实话,不太想去九边,因为他并不觉得自己能够将九边变成铁桶。
如今武备松弛,而蒙古骑兵来去如风,每次只是犯边,然后不跟明军过多消耗,见好就收,见不好同样立即收。
这也是为何自成化犁廷以来,九边打不出战绩的原因之一。
同样也是为何,正德皇帝五万余大军亲征,然后打了五天,乘與几陷。
打的连天都变色,当日天昏地暗,飞沙走石,达延汗连夜翻墙逃跑,却只是斩首十六级,其中还有正德手刃一人,而明军却死伤五百余人原因。(个人猜测)
因为人家根本没有打算纠缠不清。
见到拿了好处,又遇天变,立马跑路,也不管是不是丢了黄金血统面子。
上一个打仗引起天变的人,可是直接建立的东汉,谁知道这次天变,会引发什么事情?
当然正德爱面子,在臣僚不同意称大捷之时,却偏偏要称,而且一次封赏就是五万余人,一时间三品满地走,五品多如狗,侯、伯盈满堂。
如此烂封、烂赏耗尽了从正德八年以后,好不容易喘口气的大明国库。
王阳明自入仕以来,一直在清剿一些连铠甲都不全的山匪,以及平定造反异族和宁王之乱,根本没有遇到什么悍匪。
如果前去九边,搞不好立下的文武双全人设,就要从此消失。
皇帝年轻气盛,如果鞑虏扣边他不可能不出战,可是出战按照现在实力,最多也就打个平手。
可是这种战绩,不解详情的皇帝能够接受?
答案显然不可能。
既然不能,必然就会咎罪。
届时一世英名,毁于一旦。
可眼下已经催促再三,他已无力抗拒,父亲年迈的借口,此时已然用烂,无法拒绝。
如今看来也只好入京,看看是否能够换个职位。
舒芬、方献夫二人听到此话自然高兴,是故当即点头:“弟子与先生同往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