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良懵了。
如果让岩质行星绕着这颗红矮星转,那么想要一个稳定的公转轨道,就会导致行星距离恒星太远,所接受到的太阳光强度不够,那么整颗行星都会冻成一颗冰球。
“那要不……让太阳绕着行星转试试?”
结果这么一试,发现距离就更远了,并且轨道极其不稳定,转几圈后太阳就溜了。
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整颗行星分解成若干的小星球,然后一个个安排进宜居带的轨道上。
甚至还能玩个骚操作,例如,一个公转轨道上放两颗,甚至三颗。
不过这样也还是不稳定,随着时间的推移,同一公转轨道上的行星最终还是会撞到一起去。
想要解决,需要一个合适的轨道上,安排一颗合适的星球,通过这颗星球的引力影响,使得同一公转轨道上的行星保持稳定的公转速度,几乎永远不会相撞。
吴良想了想,决定干了!
通过一套天体物理学,吴良经过复杂的演算,将原本10倍地球大小的星球分成了7颗出来。
它们大小不一。
其中三颗上有水,另外四颗则是普通的岩质星球。
这三颗有水的星球,则是被吴良选中要安放到同一公转轨道上的。
考虑到恒星本就是一颗红矮星,亮度不足,使得宜居带内的星球必然被潮汐锁定。
为解决这个麻烦,吴良不得不以消耗恒星寿命的方式,来增加其亮度,使得宜居带被大大的扩展,抵达了一个不会被潮汐锁定的环状区域内。也因此,这颗太阳的寿命大大缩减,只剩下了30亿年左右的寿命。
搞定了宜居带的距离后,吴良便将三颗有水星球安排在了同一条公转轨道上。为了稳定它们的公转速度与位置,另外四颗大小不一的岩质星球就派上了用场。
这四颗中有三颗比较小,是作为三颗水行星的卫星。还有一颗更大,则是放在距离太阳更远的公转轨道上。它们的存在都是用来调控整个恒星系稳定的。
具体点说,就是在稳定三颗处于同一公转轨道的宜居星球,让它们几乎永远不可能相撞。
而这三颗有水的行星吴良也作了区分,它们并不相同。唯一的区别在于行星表面的水含量。
第一颗就是海洋行星,表面没有大陆,只有一些零零散散的岛屿,其他全是海洋。
第二颗则是干旱行星,表面没有海洋,只有大大小小的河流与湖泊。
第三颗则是水含量适中,表面大约50%被海洋所覆盖,气候相当适宜。
这三颗行星都处于同一公转轨道,各自的卫星也差不多大小,有四季变化,有潮起潮落。
将所有的星球安排完毕,又模拟了好几遍,发现30亿年内三颗宜居行星绝无可能相撞后,吴良才算是松了口气。
站在远处,遥看已经处于运行中的整个恒星系,吴良笑道:
“如果若干年后,这三颗行星上都出现了文明。当它们抬头仰望天空,发现自己所处恒星系内星球的大小、位置、速度竟然如此的恰到好处,不知是会庆幸自己种族的运气好,还是会思考这冥冥之中是否存在某种高级意志,刻意安排的这一切呢?而当他们发现彼此后,又会怎么做呢?大概…会很有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