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有话要说: 其实左思右想,在这里大结局也很不错,适当的留白,对不对?
第一百六十七章大势
十月,齐帝纳妃,齐史有记:(晏丰)三年,帝出孝期,又一年,方纳妃,二妃四嫔,从始终。
是年同月,匈奴犯边,驻守在边疆的死囚营闻风而动,与之交手,锉其锋锐,令其败走。此战,唐棠杀敌二十,伤敌无数,故而得免罪身,出死囚营,入西军,此后参战数次,时有立功。
这一年的年底,边界战火纷飞,大齐军队与匈奴交锋数次,各有胜负。
战火一直持续到来年的二月。
原本在匈奴这里看,他们只是到了深秋,例行“收集”粮食罢了。怎料去岁秋日齐军一反常态,疯子一般迎战他们、追击他们,匈奴是马上民族,腰间挎弯刀、嘴里嚼粗肉,打起仗来凶性十足,齐军虽训练有素,但他们已过了上百年的和平日子了,和这种日日操练的民族一交锋,便能看出不足,是以匈奴人虽少,却也暂时和边军打了个平手。
匈奴原以为齐军只是像往年一样象征性的打上几场,轻蔑又轻松,但很快,他们发现齐军不肯退,正步步向草原逼近。匈奴王庭终于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,紧急在各部族调集了军队,和齐军你来我往的,单论伤亡,齐军多些,可是匈奴人少,即便以一换十,他们都觉难过,况且也只是能够以一换二呢?
“这支齐军十分阴损,专钩马腿,儿郎们没了马,就和没有爪牙的野狼一般,只能任人宰割,憋屈的很!单于,这样下去,我们劣势尽显,恐不能做长久之争。”
为了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争,匈奴王庭已发动了数场会议,各部族的首领都聚集在一起,听候可汗差遣,然而即便如此,仍然挡不住从前线不断传来的坏消息。
“唉,我早说过了,大齐如今不似从前了,正是兵强马壮的时候,我们早该约束族人的。”
“你这说的轻巧,不去打草谷,我们冬日吃什么?”
正商议着,几个部落有了口角,这样的情形隔几日便会出现一次,人们都习惯了。
如今围绕在匈奴身边的,是两个问题。一是有些部落认为这场战争那些侵犯齐朝边界的蛮横部落带来的,他们要求这些部落多出兵力、多出粮草,否则他们不愿为其的错误承担责任。二是匈奴禁不起这样的消耗,原本匈奴能够偏居一隅、生生不息的缘故在于,匈奴生的高壮、个个又马术精湛,又是游牧民族,若遇战事,走便是了。曾经齐朝也并不是没有同匈奴打过仗,可是匈奴动不动便深入草原几百里甚至上千里,齐朝军队追不上,而不追之后,过不得几月,匈奴又跑到边境骚扰。
种种无奈之下,大齐才制定了与匈奴和亲的战略,每隔数十年,送去一位宗室子并大量物资,换得数年太平。
但如今却不同了。
匈奴经过这些年的安逸,有许多部族已仿效齐朝边民在水草肥沃之地扎下了根,若说要走,已不是那么好走的了,况且现在的齐军粮食充足、精饱满,已不是开国时那种疲惫而又穷匮的状态了,齐军又是出了名的步兵强劲,这样追击下来,即便匈奴骑马快,可齐军坚毅啊,他们在追击匈奴的时候,也将战线一步步往前推,眼看着,将匈奴逼入荒芜之地了。
匈奴被逼的太紧,忽然想起了和亲的这条路,令人也不由叹一声,风水轮流转。
于是这年三月,匈奴的使者来到了边关,表达了想要同齐国和亲议和的想法,消息传入长安,齐帝拒了。四月,齐军以精兵二十万,集结于谷郡,歼敌两万八千,此战唐棠为先锋,大胜后,唐棠领兵追击匈奴,追出两百里而归,路上俘虏、杀伤残兵无数,令匈奴闻“唐”字而丧胆。
此役齐军损兵五万二。
六月,匈奴再遣使节来齐,欲再议和亲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