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次,杨午雄组织班里举办辩论比赛。题目是“过程与结果哪个更重要”,正方观点是过程更重要,反方观点是结果更重要。班长王海宁、副班长齐俊婷、学委陈思思率队持正方观点,而团支书田雨濛、宣传委员季雨曦、组织委员李子昂率队持反方观点。
临辩论,田雨濛把几个队员叫到了一起,他们一边绕着操场散步,一边讨论论点和论据,确定一辩二辩三辩四辩。田雨濛一心求胜,想打得漂漂亮亮,李子昂和季雨曦还比较认真,另外几个队员却懒散得很,就想着随便搞搞就得了。田雨濛一方面想号召大家认真准备,把每一次活动都当做充分燃烧青春的机会,而另一方面,也苦于自己的权威和引导不足以使所有队员信服,于是很无奈。
那次辩论,虽然田雨濛、季雨曦、李子昂都尽力了,但依然被正方虐杀得体无完肤,尤其当正方奇袭说:“如果真的是结果更重要,那我宣布你们赢了,你们可以不用辩论了”时。田雨濛刚听到这句,还在皱着眉头,绞尽脑汁思考如何应对,但当全班同学都笑得前俯后仰时,她也忍不住跟着笑了,而这笑中,却带着一丝深邃的、不易被察觉的、敏感的绝望。
更多的课余时间,李子昂逐渐变成了一个科幻迷。他会从图书馆或其他人那里借来诸如《基地》三部曲、《银河帝国》三部曲、《银河系漫游指南》之类的书,没日没夜地偷偷地看。不仅如此,他还开始追当时非常流行的科幻电影,诸如《星际迷航》《星球大战》《猩球崛起》《终结者》《我,机器人》等。
李子昂开始思考个人和宇宙的关系,也开始思考人的意识的来源,他开始对机器人越来越感兴趣,看一些硬科幻的书籍,深入了解机器人的动力系统、运动系统、控制系统,又在内心模拟机器人觉醒的过程,越想越觉得有趣,于是打算大学读机器人相关的专业。
而当时虽然有了这个看起来非常深厚的兴趣,但毕竟只是自己瞎琢磨,并没有科学的、体系化的、学科层面的理论,也没有真正懂的人在此节点加以引导,因此李子昂接下来的选择,包括大学和专业都是在自己片面的理解和了解上做出的,而这种偶然产生的盲目的兴趣与盲目的自信,却阴差阳错地把他带到了一条跟以为的方向完全不同的路上。
两年半以后,当李子昂选择专业时,他简单地考虑到机器人没电肯定不能思考、不能动,那首要的问题肯定是供电的问题,于是就选择了电气工程,殊不知这个专业,所说也是宽口径,但更多是偏向于电网供电相关的知识学习与研究。
很多年以后,绕了一大圈之后,他的工作变成了自动驾驶相关的研发,虽然与最初的课余兴趣,机器人,也不完全能重合,但冥冥之中,终于走到了真正感兴趣的大方向上。
再回忆起高中第一学期后两个月的课余的自由与探索,也不禁感慨万千,可能,这就是一个人的命运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