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好词!”
罗贯中深深赞叹。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@gmail.ㄈòМ 获取
自然而然的词句,在渲染历史兴衰、苍凉悲壮的意境时,又营造了沉浮在我,淡泊宁静的旷达情怀。
无论用词,还是咏古,亦或是抒情,境界,这首《临江仙》都极为出彩。
更让罗贯中惊喜莫名的是,这首词调,竟与《三国志通俗演义》的内容是如此的契合,平添了几分感怀与豪情!
朱允炆深深凝视着眼下的《临江仙》,嘴角带着浅浅的笑意。
自己一直都在改变大明,不知道几十年后,还会不会有杨廷和与杨慎。
就算是有这两位人物,恐怕杨慎也不会被打屁股,一路发配到云南吧。
若是没有云南的沉淀,杨慎就没办法作出《廿一史弹词》,这首对秦汉所思的《临江仙》,很可能便不会出现在历史中。
这个险,朱允炆不敢冒。
剽窃就剽窃吧,反正没人可以识破。让他们翻遍群书,也找不出证据来……
只不过,朱允炆还不够无耻,没有写上自己的名字,思虑再三,添上了“杨慎”二字,道:“此词,乃是一位名为杨慎的才子所作,非是朕所书,日后刊印用墨,不可错漏名字。”
解缙博览群书,自诩才情一绝,看了看杨慎的名字,眉头紧锁,道:“皇上,能作出如此词调之人,必然不凡,为何不见文章于世?”
杨慎?
陌生至极的名字,别说汉唐宋元不曾见其文章,就是洪武时期,也没听闻过这一号人物。
“天下才情之辈芸芸,未必都见于文章,或传于乡野,或远于江海,不足为怪。”朱允炆搁下毛笔,对解缙说完,便转向罗贯中,问道:“罗先生,你可满意?”
罗贯中肃然道:“皇上,此词书于《三国志通俗演义》,可谓相得益彰,小民感激不尽。”
朱允炆点了点头,道:“罗先生,虽然这《三国志通俗演义》文稿出众,但朕希望先生多留京师一段时日,将此书回目稍作整理,增删琐事,改订文辞,而后铺卖于天下,不知先生意下如何?”
罗贯中热泪盈眶,道:“小民愿意!”
朱允炆点了点头,将《三国志通俗演义》交给经厂掌司,吩咐道:“此稿不可出任何意外,先出十部蓝印本,交付罗先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生与掌司作校对之用。”
“遵旨。”
掌司答应,拿走了《三国志通俗演义》文稿。
古代,人们称雕版或活字版印刷的图书为“版本”,因版印书多用墨,故而也被称之为“墨本”。
在明代初期,出现了朱印本与蓝印本,但这两类印本,并不是用作批量印刷与发卖,而只是用于校对,以改模板。
只有在定版之后,才会用墨,批量印刷。
这就是“蓝本”的最初意思,后来演变,成为了原始参照物的代名词。
为了照顾罗贯中,朱允炆命经厂腾出一间书房,并命太医院的人给罗贯中检查了一番,依太医院嘱托,安排尚膳监专人负责罗贯中饮食。
朱允炆临走之前,对经厂之人嘱托道:“但凡罗先生所求,可先行而后报,不可迁延,不可怠慢。”
如此厚待,不仅震惊了罗贯中,便是经厂之人、徐妙锦、徐辉祖、解缙也惊讶不已。
先行而后报,这几乎就等同于尚方宝剑的先斩后奏之权啊。
从未见皇上如此对待过任何臣子。
解缙在朱允炆走后,凑到了罗贯中身旁,恭谨地施礼道:“敢问先生与皇上,是如何结识?”
罗贯中知眼前之人是解缙,鼎鼎有名的大才子,又是内阁阁臣,连忙回礼,道:“说来惭愧,小民与皇上,并不相识。”
解缙无法理解这一切,你都不认识皇上,皇上能对你如此尊敬、客气?
既然人不说话,只能指望物说话了。
解缙没有去内阁,直接去找了掌司,就在其一旁翻看《三国志通俗演义》,一看之下,竟无法释手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