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腾小说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龙腾小说网 > 回到清朝做盐商 > 第二五〇章 大建书院(求票!)

第二五〇章 大建书院(求票!)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不过只是称呼而已,董书恒并不在意,只要能够为国家民族培养出人才就好。

这么一圈下来淮海军统治之下将有六大书院。在上海,还有一座传教士建立的圣约翰大学。另外还有一些专业性的学院,比如师范学院、医学院、法学院、警察学院、行政学院等等。

这样看,淮海军底下的学校扩张的有些快了,师资哪里来?学生哪里来?

董书恒自己也觉得现在有些操之过急了,这样一铺开之后,原来淮海书院储备的师资力量就被摊薄。

要等书院自己培养的人才成长起来之后,再加上留学生回来了,才能够缓解这种情况。

不过他还是决定先将这些书院建立起来,他们规模可以小一些,但是只要有了以后就能够慢慢成长起来。

董书恒不认为淮海书院一家独苗就可以撑起整个华夏的人才需求。而且仅仅是一所书院,没有竞争,也不利于淮海书院的发展。

在这些新建立的书院中,董书恒还会继续聘用原来的书院先生,也会教授四书五经这些内容。不过董书恒会让他们仿照淮海书院加入一些新的学科。

学习四书五经没有错,这些学问也是华夏智慧的传承,问题在于不能够仅仅学习这些内容。

建立新书院的事情得到了魏源的支持,他认为淮海军应该是一个包容的势力,既然选择了东西合璧,选择了糅合东西方的学问。就不能仅仅从外面引进。

现在淮海军在引进西方的学问方面做的很好多,无论是直接引进人才,还是翻译出版书籍,都做的非常好。

但是对于华夏学问的继承上却做的不好,淮海军内没几个能够称得上经儒学大家的。

是儒学对现在的华夏没有价值了吗?

显然不是这样的,儒家的教育模式虽然跑偏了,但是并没有失去其价值。

董书恒在学问上并没有偏见,他是只是单纯地希望华夏的学问更加丰富一些。

儒家的偏就偏在他不再兼容并蓄,不在吸纳新的学问进来。只是一味地对原有的经义进行解释。

这就出现了有的解释完全脱离了儒学的本意。

汉以前的儒家经典是包容百家,后来我们看到诸子百家都没落了,那是因为百家之人很多都加入了儒家。

因为儒家获得了帝王的认可,加入儒家的阵营才能够得到重用啊。

那个时候百家的思想还有知识却是没有断绝。

所以董书恒希望儒家能够从新走上海纳百川的道路上。

在新成立的书院中,不光是学生要接受新知识,就是原来那些研究经义的大儒们也要接受新知识的洗礼。

董书恒相信那些华夏国粹的传承者们,不会辜负自己的期望,他们一定会做出改变。

自古以来,儒家都是非常的功利的,他们为了迎合帝王统治的需要,曾经做了无数次改变。

那么他们就一定也会为了自己做出改变。

从八月到九月,董书恒一直奔波在两江下面的三省。跑遍了几乎所有小有名气的书院。

大部分的书院都愿意接受淮海军的改革。

因为董书恒承诺给他们办学经费的保障,承诺帮助他们建造新的学院建筑。

这就让那些老先生们无法拒绝了。原本,这些书院多是依靠私人的捐助以及收取束修来维持自身运转。

所以,他们一个个日子都过的紧巴巴的。

尤其是这几年南方大乱,很多书院都断了财源,连先生都要养不起了。这个时候董书恒找到他们完全是雪中送碳。

不要把古代的文人都看成是不知变通的老古董。

事实上他们都深刻理解“识时务者为俊杰”这句话的含义。

最后董书恒还组织了一批书院的代表前往淮海书院参观。见到了淮海书院的恢宏大气。

这些个书院代表一下子就炸了锅了,这样一座跟田园风光融合在一起又兼大气磅礴的书院,简直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。

而且如果有了官府的全额资助,那么他们的就算是官学了。

董书恒还保证只要他们按照淮海军的要求去培养人才,那么以后书院的学子毕业之后,淮海军会根据他们的能力安排工作。

现在跟后世那种本科生满街走,研究生多如狗的时代相去甚远。

董书恒手中缺人才,严重地缺人才。缺到明明可以了占领更多的地盘,因为缺人管理,现在都不敢占。

这次完全占领两江之后,淮海军从江苏提拔了一大批军政府的官员。原来很多管理一个镇的长官,直接到安徽、江西去掌管一个县。

确实有些拔苗助长的意思了。但是只有把这些人放过去,董书恒才放心。只有他们才能将淮海军的政策贯彻下去。

最近淮海军已经在淮海书院中选派了一批学子到基层的军政府锻炼。

这些学子大都是书院中年纪较大的。古人读书不像后世的人到了年纪就放弃了。淮海书院中要不是限制年龄,可能还会招录到一些六七十岁的老学生。

这些书院选派到地方的学生也大都三十岁左右,他们当初进入书院,一方面是因为喜欢实学,还有的人是冲着魏源的名头。

实际上更多的人是因为感觉科举无望。

现在,他们有望直接成为官员,如何能不让他们欣喜万分呢?

地址发布邮箱:Ltxsba@gmail.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!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